“被网络放大镜检验后,没有人是一尘不染的。”这句来自电影《恶意》的台词,在影院灯亮后仍萦绕在观众心头,久久不散。
今天,由陈思诚编剧监制、张小斐领衔主演、梅婷特别出演的电影《恶意》全国公映。影片中梅婷饰演的尤茜让整个影院泣不成声——这位为救罕见病女儿在酒吧卖酒的单亲妈妈,只因工作时穿了豹纹吊带化浓妆,就被键盘侠钉在“不配当妈”的耻辱柱上。
当尤茜站在天台含泪说“要去陪女儿”时,银幕内外无数观众都想起了2023年那个永远停留在6月的武汉妈妈……
在《恶意》中,尤茜的女儿静静患有罕见病。为了支付高昂医疗费,尤茜不得不到酒吧卖酒。职业要求她穿豹纹吊带、化精致妆容,这些竟成了日后网友攻击她“不爱女儿”、“借孩子敛财”的“罪证”。铺天盖地的恶评最终将她推向天台边缘,喃喃自语要去陪伴女儿。
展开剩余64%这一情节,与2023年武汉杨女士的悲剧几乎完全重合。
2023年5月,武汉汉阳区弘桥小学一名学生谭某在校内遭老师驾车碾压身亡。6月2日,丧子不久的杨女士在小区坠楼身亡。令人心碎的是,杨女士在痛失爱子后,仅仅因为穿着职业装、妆容得体,就被网友恶意揣测“想当网红”、“三天换两双香奈儿鞋”。
邻居透露,她生前曾发朋友圈“想陪孩子一起去”,网暴很可能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。而电影至少给了一丝温暖——尤茜被救下了,现实中的杨女士却再也没能醒来。
无论是电影还是现实,网络暴力的套路出奇一致:
先贴标签——“穿豹纹去酒吧?肯定不是好妈妈!”“丧子后还化妆?心真狠!”
再恶意解读——“她哭得不够伤心,一定是装的!”“穿名牌鞋?肯定是想借孩子炒作!”
最后“正义审判”——无数陌生人在评论区、私信里肆意辱骂,仿佛自己手握道德权杖。
可悲的是,这些“审判者”从不在乎真相。他们只在乎自己是否站在“道德高地”上,享受指责他人的快感。正如一位网友所言:“网络暴力是隐形杀手,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。”
梅婷在《恶意》中的表演堪称教科书级别。天台戏里那个绝望的转身,把网络暴力下母亲的崩溃演得让人心碎。那份被恶意裹挟的窒息感,让每个观众都成了“共犯”:我们是否也曾随手转发过未经证实的消息?
陈思诚在阐释片名深意时说,因信息偏差或观察局限,人们极易仓促对他人下判,无意识的“恶意”便由此滋生、蔓延。这种讽刺直指那些浑然不觉的网友——他们自以为只是“吃瓜”,却不知自己早已成为网络暴力的帮凶。
从“粉发女孩”到“刘学州”,电影里尤茜的遭遇像一面照妖镜,映照出无数网暴受害者的影子。《恶意》的价值不在于还原某个具体事件,而在于它撕开了网络暴力的血腥真相。
与此同时,法律也在持续加高“护栏”。从《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》强制平台落实实名制、建立预警机制,到杭州互联网法院明确将“挂人”号召网暴定性为侵权,法治的补丁正在持续更新。
电影落幕,但现实中的点击、转发和评论每天都在上演。当梅婷纵身一跃的镜头与现实中杨女士的新闻画面重叠时,每个观众都该自问:我的键盘,是屠刀还是盾牌?
下一次,当热点刷屏,当你想敲下键盘审判他人时,不妨先问问自己:你真的了解真相吗?停下指尖的恶意,或许就能挽救一个生命。
希望大家都能管好自己这张嘴。因为在这个人人都有“麦克风”的时代官网股票配资,我们与成为施暴者或受害者,都只有一步之遥。
发布于:山东省阳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